2018年,Telegram群组因其高度加密和匿名特性,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非法信息传播、极端活动组织及个人隐私交易,主要涉及以下领域:

一、性剥削与影像犯罪

1. 香港性剥削群组

2018年成立的Telegram群组以“出卖身边人性爱影像”为名运作,成员需上传清晰照片或验证身份才能加入高级群组(“细Group”),群内充斥对女性的物化和仇视,订阅者达3499人^^。

2. 运作模式类似韩国“N号房”

采用层级制管理:群主发布模糊影像作为预览,版本需进入小群组观看,成员需持续提供新内容维持权限^^。

二、暴力活动组织(香港)

1. 协同平台

  • “scott scout认证哨兵信息主频道”成员超14万,实时通报警察部署位置、图片及行动路线,频率达分钟级^^。
  • “大消物”群组协调暴力物资(头盔、药水)发放及撤离车辆调度,信息精确至载客量^^。
  • 2. 去中心化行动网络

    示威者通过Telegram建立百个专项群组(文宣组、战术组、被捕援助组等),实现物资筹集、袭警战术培训及快速动员,形成“无领袖但高度组织化”的运作体系^^。

    三、个人信息黑产

    1. 数据贩卖枢纽

    黑客利用Telegram交易身份证、住址、开房记录等敏感信息,结合比特币支付规避监管^^。例如:

  • 高中生刘某编写黑客软件盗取上亿条公民信息,通过Telegram渠道贩卖^^。
  • 犯罪团伙建立“社工机器人”群,提供身份证核查、财产调查等非法服务^^。
  • 2. 暗网关联密切

    犯罪者将Telegram作为暗网信息的中转站,例如游某在暗网论坛推广数据交易广告,通过Telegram对接买家并抽成^^。

    四、技术特性助长犯罪

  • 加密与匿名性:服务器位于境外,支持端对端加密和阅后即焚,增加执法难度^^。
  • 监管漏洞:境外服务器使警方需跨国协调删除非法内容,响应滞后^^。
  • 2018年Telegram群组已成为性犯罪、暴力活动及黑产的核心工具,其技术设计客观上为非法行为提供了隐蔽空间,凸显平台监管与跨境执法的双重挑战^^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i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