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禁用Telegram的主要原因源于其技术特性与国家安全、社会秩序监管需求之间的矛盾,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:

一、加密特性加剧监管困难

1. 端到端加密技术

Telegram采用点对点加密传输,聊天内容仅限双方设备读取,不经过第三方服务器。这种设计使得平台无法获取或提供用户通信内容,客观上阻碍了监管部门对违法犯罪内容的追踪和取证。

2. 阅后即焚功能

信息阅读后自动销毁的特性,为犯罪分子销毁证据提供了便利。国内警方通报的诈骗案件中,犯罪团伙常利用此功能规避侦查。

二、平台成为非法活动温床

1. 跨境犯罪枢纽

2025年5月,Telegram封禁了全球最大华语黑灰产市场"好旺担保",该平台涉及洗钱、、诈骗等犯罪活动,交易额超270亿美元。其商家数量超6000家,用户达90万,凸显平台已成规模化犯罪载体。

2. 境内违法应用

国内警方侦破多起利用Telegram组织电信诈骗、传播违禁信息的案件。例如2024年11月永宁警方破获的诈骗案中,犯罪分子通过Telegram指挥他人拨打电话实施诈骗。

3. 历史工具化

2019年香港"修例风波"期间,Telegram被用作策划暴力活动、传播煽动性内容的核心平台,港府因其拒绝配合删除"起底"警员信息而考虑封禁。

三、国际监管共识与行动

多国基于相似原因对Telegram采取限制措施:

  • 伊朗:2018年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封禁,禁止VPN绕行;
  • 印尼:2017年封杀Telegram,因其成为极端分子传播恐怖主义的渠道;
  • 乌克兰:2024年禁止官员在公务设备使用,防范俄罗斯监控;
  • 法国:2024年8月逮捕创始人杜罗夫,指控其纵容平台滋生洗钱、儿童等犯罪。
  • 四、深层矛盾:技术中立与主权监管

    1. 拒绝合规引发冲突

    Telegram坚持"绝对隐私"原则,拒绝向各国提供犯罪调查所需的数据访问权限。法国指控杜罗夫"拒不提交文件",本质是平台加密架构与司法取证权的根本冲突。

    2. 价值观双重标准争议

    西方国家曾纵容Telegram在港独活动中的使用,但因其威胁自身安全时果断抓捕创始人,暴露所谓"言论自由"的实用性边界。

    结论:中国禁用Telegram的核心逻辑在于维护网络主权与社会稳定。平台加密特性客观上为违法犯罪提供隐蔽空间,而其对监管要求的消极配合导致其难以符合国内网络安全法规。这一举措与国际社会打击加密通讯工具滥用的大趋势一致,反映技术自由与公共安全间的全球性平衡难题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i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