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电报新纪元 即时通讯自由连接
Telegram在香港的应用主要因其加密特性被用于非法活动,引发多次法律争议和监管措施,具体如下:
一、被滥用策划暴力事件
1. 组织与煽动仇恨
2019年香港“修例风波”期间,Telegram成为的核心通讯工具,用于实时通报警方部署、分发武器制作教程(如、土制)及煽动“私了”(暴力袭击市民)。频道内甚至出现“杀警攻略”,教唆使用致命手段攻击警务人员^^。
2. 隐匿身份功能
2019年9月,Telegram特意更新隐私功能,允许用户隐藏电话号码,协助香港逃避执法追踪^^。
二、纵容隐私侵犯与“起底”行为
1. 恶意泄露警务人员信息
频道“老豆搵仔”曾公开逾万名警员及家属的个人资料(包括住址、家庭成员),并发起“如何对付警察”的极端投票(选项含“活埋”“毒气室”)^^。
2. 拒删违法内容
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多次要求Telegram删除“起底”信息未获回应,2022年5月港府考虑引用《个人资料(私隐)条例》第66L条,首次启动禁用Telegram的法律程序^^。
三、司法禁令与立场
1. 法院颁布临时禁制令
2019年10月,香港高等法院紧急禁止任何人在Telegram、“连登”等平台发布煽动暴力资讯,违者将面临刑事制裁^^。
2. 澄清立法不针对平台
针对2024年彭博社不实报道“23条立法将禁Telegram”,港府驳斥其为断章取义,强调立法咨询中“禁用社媒”仅为个别公众意见,从未提议封禁通讯平台^^。
四、平台特性与现状
综上,Telegram在香港的争议集中于其被极端分子滥用于非法活动,虽面临法律制裁压力,但港府明确表示监管聚焦违法行为而非平台本身^^。
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i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
发表评论